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鞋業是“飛躍”、“回力”和“雙星”的天下,一位現在還在堅持穿飛躍鞋鞋子的老人回憶,80年代初穿飛躍鞋鞋子就是,每天把鞋擦得很白,一點泥都不沾,這種愛干凈甚至被認為是“輕浮”。一個學生,如果在班里沖大家炫耀他有飛躍鞋鞋子的鞋票會很快吸引女生的目光。“一雙鞋能穿兩年,除了底兒有磨損,沒有任何污漬和壞的痕跡。”
但現在,飛躍鞋鞋子在是典型的窮人鞋。如今它們只能出現在偏遠的農村市場或城市中農民工集中的馬路地攤上。如今,生產“飛躍”的老廠房因為嚴重虧損已搬到上海市郊,而工廠則更愿意以較低的價格來為馳名鞋品牌代工,卻不愿研發新的款式。“飛躍”到后都沒有注冊成為一個商標,盡管它目前在國內的歸屬權還屬于大博文鞋業,但全國各地都有小作坊在生產帶有“飛躍”標志的鞋,這造成了“飛躍”的市場價格從12 元到26元不等,質量也參差不齊。原來生產過“飛躍”的老員工至今還記得,在膠水味彌漫、機器聲轟然作響的車間里,一雙“飛躍”要經過上底、壓制、繃線、刷漿等許多道工藝才能成鞋,從鞋面粘到鞋底,再上機器縫合,幾乎沒有任何失誤,“準確得都能和機器相媲美”。一位銷售“飛躍”的商家說:“因為鞋賣不上價,那一套嚴謹的制作工藝早已被拋到腦后,鞋底斷裂、開膠已成為家常便飯。”
法國人改造的上海“飛躍鞋”去駐新加坡一個叫“蘇菲雅山”(Mount Sophia)的地方,這座“山”就在新加坡馳名的購物街烏節路附近。
飛躍控股總部(Feiyue Holding Pte Ltd)聯合創辦人尼古拉斯·社蓋(Nicolas Seguy)特別選在山頂的保留建筑物落戶。他受詢時告訴早報:“我在上海已住了9年,比起巴黎,可以說我對上海的各種去處更為熟悉。他們(妻子和孩子)也在和我同住。我們如今在這里(新加坡)覺得很舒服。”
在上海那個快速變遷、密度很高的地方待久了,尼古拉斯坦言,他確實是希望回到一個比較“穩定”、安寧的環境。
飛躍鞋當年在和東南亞華社的光芒,現在因尼古拉斯等人在法國重現。尼古拉斯和飛躍控股現在來到蘇菲雅山,是要征服另一座高山——亞洲。